全球造船產能比2010年的峰值下降了60%,每年約造2700艘船,英國咨詢公司Shipship Strategy的新分析表明,為了與國際海事組織制定的2050減排目標保持同步,造船能力需要在未來五年內增長50%。
盡管有些船廠接到了創新高的訂單,但仍然無法避免虧損。后疫情時代,全球造船業或將面臨新機遇,船級社認證也面臨更多的機會。
中國聚焦:船企整合優勢凸顯,造船產能進一步集中
截至8月底,中國大約有134家造船集團(不考慮小型內貿訂單),包括3家國有造船集團、2家民營造船集團在內的總計5家大型/超大型造船集團。
近年來,中國大型/超大型造船集團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均有所增加。國有造船集團合并重組后的協同效應開始突顯,旗下造船廠聯合簽訂了批量的大型集裝箱船建造合同;另一方面,兩大民營造船集團則為船東提供更多不同的選擇。目前,中國大型船廠近三年的船位幾近用完,部分船廠開始提供 2025 年交付的船位。據船級社認證統計,目前需要進行入級檢驗的船舶業務增加80%以上。
韓國聚焦:造船產能高度集中,中型船廠私有化重啟。
當前,韓國有15家造船集團,包括3家超大型造船集團和4家中型造船集團。除了Big 3這3家超大型造船集團,韓國當前沒有大型造船集團。
韓國造船業高度集中,Big 3的接單占比高達93-95%。為了增強韓國造船業的國際競爭力,韓國政府方面引入私有資本以重新提振韓國中型造船集團。自2020年末起,韓國方面已成功私有化3家造船集團,此外,預計還有部分造船產能(盡管產能不大)將重啟。
日本聚焦:造船產能繼續整合,“重工系”造船集團逐漸退出
日本總計38家造船集團,其中,6家大型/超大型造船集團,7家中型造船集團(包括3家“重工系”造船集團)。
日本船廠正在采取多種行動措施以求生存:“重工系”造船集團正在從傳統的造船業務轉型為船型設計、船舶配套設備等造船業上游產業;另一方面,大型獨立造船集團通過并購、合作等方式加強競爭力。此外,不同于韓國船廠,日本擁有不少的小型民營船廠,這些船廠大多分散在日本綿長的海岸線上,難以形成規模經濟。預計日本小型民營船廠將進行進一步的整合與合作。
其他造船國/地區聚焦:
中/韓/日三大造船國外,全球大約還有171家造船集團,這些造船產能主要分布在歐洲和東南亞地區。
歐洲主要船廠(芬坎蒂尼造船集團、邁爾海王星集團和大西洋造船集團等)以郵輪建造見長,全球至今以修正總噸計95%的郵輪訂單由歐洲船廠接獲;此外,歐洲船廠也進行多種小型船舶的建造。隨著北極LNG資源開發,加之俄羅斯鼓勵“國船國造”,紅星造船廠合作以提高大型LNG運輸船建造能力,并于2020年承接了批量大型LNG運輸船建造訂單。東南亞主要船廠為韓國、日本中大型造船集團控股海外船廠,以中型散貨船、油輪建造為主。得益于廉價人工和便利交通,韓/日中大型造船集團或將在東南亞地區繼續擴建產能。